臺灣街屋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大時期,分別為清朝時期、日治時期及民國時期。各時期之風格特色則有閩粵風格、巴洛克風格及現代式街屋等。
臺灣早期街屋幾乎全為木造或磚木造(圖1.1),日治初期才引進巴洛克式洋樓,仍以磚造為主,以水泥塑形及洗石子作為面材,創造巴洛克意象(圖1.2),到了日治後期發展出加強磚造搭配木構造瓦頂(圖1.3)。近代因鋼筋混凝土材料普及,所以於民國60-80年代大量興建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建築(圖1.4)。
早期磚造或木造街屋,因缺乏維護與天然災害侵襲,所剩不多,目前臺灣常見的街屋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現代式街屋為主。在不過在九二一大地震中,發現有大量的民宅倒塌或嚴重損害,其中就以低矮型現代式街屋數量最多。為了讓民眾能對街屋的結構耐震能力有更深入的認識,本中心特地架設此網頁,讓民眾可以透過本網頁的資訊及耐震能力初算工具,對自己所居住的街屋耐震安全有所掌握,平時做好有效防範措施,就可以提高在災害中的生存機率,也可將我們的財產損失降到最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