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位置:首頁 / 何謂街屋建築 / 傳統街屋建築震害類型

傳統街屋建築震害類型

一、軟弱底層(軟腳蝦)

街屋通常為了做生意等使用上的需求,一樓有門窗或是整片落地門,相對二樓以上的住宅有許多隔間牆,一樓的牆數量明顯比較少,但一樓承受了整棟建築所有的重量,當地震來臨時會遭受較嚴重損害。早期街屋常會在頂樓增建,會增加一樓的重量,更提高震害的風險,如圖1.8及圖1.9所示。

圖1.8 某商店原始建物為二層樓,後來增建為四層樓,其中一樓為展示空間,為配合使用需求,一樓大量開門開窗,二、三、四樓作為臥房,正面也有大幅落地窗。由於軟弱底層結構系統、柱頭區主筋搭接、結構平面不對稱,再加上增建過重造成柱承載力不足而崩塌,此種結構特性常見於70年代興建的街屋。 (照片來源: 聯合報)
圖1.9 三層樓民宅,一樓為停車空間,二樓以上為住宅,是典型軟弱底層破壞的案例,由照片可看出,一樓已經完全崩塌並壓毀數輛汽車。

二、柱箍筋不足,內埋管線,承載力不足

早期興建房子,柱子的箍筋間距通常大於30公分,而且又習慣在柱內埋設管線,如此將導致柱子承載垂直重量的能力不足,容易產生爆裂,如圖1.10及圖1.11所示。

圖1.10 某活動中心,一樓為開放式活動空間,也是典型的軟弱底層,地震後於一樓處崩塌。
圖1.11 柱破壞照片顯示,柱子箍筋間距過大,沒有圍束效果,又內埋塑膠管,承受不了垂直重力而爆裂。

三、鄰棟碰撞

街屋建築往往比鄰興建,由於樓層高度不同,非常容易因互相碰撞,而使脆弱的結構產生破壞。因此新的建築法規規定,應保留適當的鄰棟間距,就是為了避免碰撞破壞,如圖1.12及圖1.13所示。

圖1.12 相鄰兩棟建築物樓層高度不同,相互碰撞而造成損壞。
圖1.13 柱因碰撞產生45度角的剪斜裂縫

四、樓梯間側牆呈45度角斜向破壞

街屋建築的樓梯方向有二,其一為平行騎樓方向,此種類型可以靠樓梯間兩側的側牆抵抗平行騎樓方向的地震力,其二為垂直騎樓方向,此種樓梯通常貼著隔戶牆,九二一地震勘災紀錄顯示,大部分倒塌的街屋,其樓梯方向通常是垂直騎樓方向,對抵抗平行騎樓方向的地震力較無效果。

圖1.14 樓梯平行騎樓方向興建
圖1.15 磚牆因抵抗平行騎樓方向的地震力,而產生45度角的剪力開裂

圖1.14及圖1.15案例照片顯示,當地震來臨時,牆通常站在第一線來抵抗地震力,保護梁柱等主要結構不產生破壞,而受地震破壞的磚牆屬非主要結構,可於震後快速修補。因此只要梁柱不破壞,建築物就不易倒塌,人命財產得以保全。